yabo网页版天津环保人手机中常常能看到一张“印象派”图片。这张图由大量黄绿色的方形色块构成,边缘零星红、橙色块;它是“2019-2023年PM2.5浓度日历”。这是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更成为环保人的一枚徽章。
在精密的数据展现中,天津的生态之美如画卷般缓缓展开;在生动的图形勾勒下,它的绿意盎然跃然纸上;而在鲜明的对比中,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更是清晰可见。“过去一年,我们顶住了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疫后生产生活恢复排放增加等多重压力,大气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大气优良天数244天,优良天数比率66.8%。”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二级总监、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祁磊介绍,去年天津市水环境达到近年最好水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70.9%;土壤、噪声、地下水、生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天津更坚持区域协同,推动了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更深更实。
天津身处渤海湾,又为九河下梢,城市景观、人居环境、农业发展一个“水”字道不尽的城市故事。良好的水环境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石,健康的河流、湖泊等水体更是都市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津,保护水环境质量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023年天津市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为60%,较2022年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无劣V类水体。与“十四五”初相比,优良水体比例升高15.6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2.8个百分点,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打好碧水保卫战,天津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方面实现了‘三个提升’。”天津市环保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马丽详细做出了介绍,一是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地七里海、洪泥河等重点河湖生态水位稳定达标。二是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三是提升水生态保护成效。持续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资源保护,潮白新河鲫鱼、于桥水库州河鲤2个土著鱼类基本恢复;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频现踪迹,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近段时间,蓟州区渔桥水库有机水产品获认证。“渔桥水库的州河鲤、鲫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等渔桥水库的州河鲤、鲫鱼、黄颡鱼、翘嘴红鲌等四个水产品,成功通过北京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严格审核,荣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科技与成果转化部高级工程师张凤娇介绍,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填补了天津市有机水产品种类的空白,更彰显了天津市水质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面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新形势、新任务,天津市坚持“三水统筹”,也就是进一步优化河湖水资源配置,实施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三水同治”,完成入河排污口“一过口一策”分类整治等工作,并继续实施一批水生态修复工程。
天津以陆海统筹为策,致力于生态修复,精心织就了海洋生态的坚实“保护网”。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特别是北堤岸线,经过一场精心策划的生态治理工程,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不仅是对海岸线的物理修复,更是对自然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深刻实践。
步入北堤生态廊道,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映入眼帘。长达6公里的堤岸线,经过巧妙设计,实现了海岸带防护、环境缓冲、生态科普、亲海观景等多重功能的完美融合,构建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堤岸。在这里,自然与人文交织,生态与文化共融,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空间。
纳潮湿地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海岸线的安全。隐形堤的设计独具匠心,不仅具备强大的防护功能,更与生态美学完美结合,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堤岸线的生态治理不仅关注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更重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经过治理,鸟类种类从106种增加到17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也选择在此栖息越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2023年8月,天津中新生态城岸段荣获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的殊荣。
天津市拥有12条入海河流和1035个入海排口,为实现“一河一策”的总氮治理与管控,已全部完成分类整治和排查溯源工作。通过投放人工礁体等措施,天津正积极推进大神堂牡蛎礁群的逐步恢复,并每年向渤海湾增殖放流各类苗种超过10亿单位。天津市环保局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高翔表示,天津将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现从局部重点整治到全局系统治理的转变,加快推进“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
随着海洋环境的持续改善,天津的都市农业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科技等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的海岸旅游也因优美的海洋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此外,宁河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宝坻潮白新河流域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天津在生态创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了“两山”理念的转化落地。天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建设。通过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等措施,天津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生态环境部的认可,并向全国推广了天津市的经验。
近年来,天津不断制修订海水养殖尾水、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标准,并将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条例列入地方性立法规划项目,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在创新驱动下,天津推动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利用电力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了重污染响应期间的精准溯源,并率先建立了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天津环渤海滨海站作为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实现了对周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状态的长期连续观测,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